找到相关内容125篇,用时5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三坛大戒的意义

    罗汉果;若依达磨“一心戒文”菩萨,于一心念中具足八万四千戒,即得毕竟解脱,圆证无上佛果。 三坛 (一)沙弥坛   凡行者发心出家,必先受持沙弥律仪。沙弥者,有“息慈”之义,谓息世恶染而慈济众生...引导众生悟佛之境界。出家佛子既已自知生死苦趣,进而当回小向大,以佛之悲智愿行,为己之悲智愿行,于利他中完成自利,即所谓“为利有情愿成佛”,是故菩萨戒为菩萨道之根本,是诸佛之本源。   菩萨戒之内容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10445603.html
  • 平心静气

    不是修菩萨道,或是不以佛教为个人信仰者而言,也同样适用。  此典籍梵文名称为Bodhisattvacharyavatra,译为《菩萨》(Guide to the Bodhisattva's Way ...译注:又称六度,即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)的修行。在“六波罗蜜”中,最能令人生起菩提心的戒律即是忍辱。菩提道的最高境界所具备的正是佛性,而要证悟佛性就要由忍辱中得来。  《菩萨》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94346520.html
  • 菩提心与解脱道

    去除我执,才能容纳众生。初发心时,对好人作父母想,对恶人作亲子想,这样能免去爱憎情绪。此是《菩萨》、《佛子三十七颂》的教授。因为现象世界中,必然能所纷呈、好恶并存,所以在没有证得平等法性之前,作...,关键在于发心的大小。如《华严经》十地品中说,四地、五地、六地的菩萨,除了修习六度万之外,还分别兼习三十七道品、四谛法、十二因缘,七地则进修一切菩提分法。所以经论中告诉我们,直接修上士道,要比修中、...

    释芥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95753686.html
  • 善财童子参学的启示

    菩萨菩萨、净菩萨菩萨、成就菩萨、随顺菩萨、忆念菩萨、增广菩萨,令普贤行速得圆满”?  此时文殊菩萨不禁赞叹善财童子,能如此发菩提心,而且愿意真心学菩萨、修菩萨道,就向善财童子说...可是菩萨道容易吗?相信大家都会说“菩萨难为”哦!因为菩萨的工作是难行能,难忍能忍,难修能修。而我们都是凡夫,要想真正〝超凡圣〞,当然是不容易,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。只是,功夫又要怎样下手呢?此时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42263256.html
  • 佛教的生态环保观念及实践方向

    体现,都有其存在的价值。《菩萨》中说道:“无义掘挖割,于地绘图时,当忆如来教,惧罪舍彼行”。佛教是具有环保意识的宗教,主张不仅对人要有爱心,对山河大地也要爱护,所谓&...生生无不从之受生,故六道众生,皆是我父母。而杀而食者,即杀我父母,亦杀我故身,一切地水是我先身,一切火风是我本体,故常放生”。古代一些高僧能够做到“兽不乱群,鸟不惊飞&...

    不详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15966282.html
  • 敦珠法王:伏藏的来历

    ,均未有依照法定次第而来者也。  以上主要之地下岩藏;而关于甚深净相与意伏藏者,诸大菩萨特别祈愿文(《菩萨》)有云:  愿一切有情  相续恒听闻  鸟树及光明  虚空所出音  如此愿文,其能力甚大...,经中所说,是指示伏藏之性相也。  又如《圣福集聚禅定经》说:“无垢光华菩萨诸大菩萨,将其法宝存藏在山沟树洞(按即藏在树身)使将来咒与无边法门,均能造成经藉。可从掌上而得之。”如此说来,是指示伏藏之法...

    敦珠法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0469583.html
  • “放下情执 清净梵行”——一篇对爱情与欲望透彻解读的贴子

    欢喜的心态。读了《菩萨广释》之后,更加明白了发无上菩提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,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,一定要将佛法踏踏实实地落实和体现在生活当中。身心的巨大转变和进步,使我更加坚信:“众生皆有佛性,皆因...的我也颇受这种观念的影响。 皈依佛门后,在上师指导下修加、念诵百字明和金刚萨垛心咒、吃长素、因缘具足时常在佛菩萨像前自誓受八关斋戒、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……佛力感应真是不可思议,渐渐地我的身心发生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04876017.html
  • 生死流转图

    初发出离心,之后,学修大乘之人才有可能发菩提心,菩萨。没有出离心作基础,发菩提心就是空中楼阁,毫无意义。比如人类,生来不会飞,如果没有对升空的向往,没有对鸟儿自由飞翔的羡慕与模仿,就永远不可能发明...“图说”的方式来解读世尊所说十二因缘的教理:   1.画着一位盲人在行路,代表“无明”;   2.画着一位陶匠在做陶器,代表“”;   3.画着猴子上树,代表“识”;   4.画中有船,代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343980535.html
  • 佛陀论佛,阿罗汉,比丘,法师,众生

    阿罗汉果,才有可能向上趋近佛果,向下菩萨,教化众生。批评所谓“小乘”“修法是培养”“自了汉”是不顾佛教历史的实际,是直接贬斥释迦牟尼的教学法和修行次第。未证阿罗汉者有何资格自命为菩萨?   (参阅《...胜名,   为是父母制,名之为佛耶?”   尔时。世尊说偈答言:   “佛见过去世,如是见未来,   亦见现在世,一切起灭。   明智所了知,所应修已修。   应断悉已断,是故名为佛。 ...

    洪汝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592582646.html
  • 大乘起源与开展之心理动力(2)

    天和十一世纪的阿底峡(982~1054)。寂天的代表作是《学处集要》和《菩萨》。其中的《菩萨》,以应成中观的思想来推衍“菩提心”义,对大乘菩提心的学说有进一步的发展。而...页126~129、147~149(吴汝钧译,台北:文殊,1988)。关于师子贤的部分,参见拙著《现观庄严论初探》,页328。关于寂天的部分,参见如石《菩萨导论》,页23~69。关于密教与阿底峡的...

    释如石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41947162.html